"小米SU7:颜值卓越,设计精湛的中大型纯电动轿车亮相"

汽车宝贝 SUV轿车 2024-01-07 86286

近日,小米汽车官方发布了多组小米SU7首款车型的官方图片,不仅有首发的海湾蓝,橄榄绿和雅灰两种外观也已经充分展示,而内饰方面更有详尽的图片信息,显而易见,这款车依旧以其卓越颜值为一大吸引点。

SU7的产品定位为中大型纯电动轿车,想象中的竞争对手是保时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 S。外观方面,SU7实车的造型与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信息一致,呈现出类似迈凯伦跑车的头灯设计和修长流线的跑车风格。车长达到4997mm,轴距达到3000mm,车高仅为1440mm,使其风阻系数仅为0.195Cd。前车厢除了具有105升的储物容积外,整车的外观和尺寸设计均展现出纯电动中大型级别轿车的特色。

小米SU7的设计师是李田原,他之前的杰作包括宝马iX。在得知小米要进军汽车领域的新闻后,他从德国来到国内。由他设计的小米SU7的车身轮廓与保时捷Taycan高度相似,其中最显著的贡献可能在于对设计细节的精心打磨。小米SU7呈现溜背造型,整车贯穿空气动力学设计,拥有八组风道和17个通风口,风阻系数极低,仅为0.195Cd。

车内有三种配色可选,包括银河灰、暮光红和曜石黑。对于追求耐脏的人来说,曜石黑内饰配色是个不错的选择;银河灰看起来耐看但容易脏。内饰设计包括环绕式座舱悬浮仪表台和三辐式方向盘。中控台配备了4个物理按键,分别用于控制空调温度、风量、电动尾翼和空气悬架调节。中控台下方为镂空设计,方便存放物品。尽管前排仅配备一个16.1英寸的中控屏和翻转式仪表盘,但它支持五屏联动功能,并可扩展磁吸多屏。

在外观方面,新车的前脸采用了扁平的车头中央域的凹陷设计,左右两侧翘起并插入了扁平的熏黑大灯组,内部融入了小米汉字元素,展现出良好的辨识度和卓越的运动感。梯形下格栅带有特殊的车身同色边包裹,结合纵向进气道等元素,呈现出极富时尚感。车身侧面呈现出整车最为帅气的角度,具有溜背轿跑式的线条,短前后悬长轴距的车身比例,简洁动感的腰线,半隐藏式车门把手,无框车门,A柱下方的传感器探头和车轮进气道,以及大尺寸的轮毂、黄色Brembo刹车卡钳等元素应有尽有,搭配绿色和灰色车漆,使整体外观显得非常富有动感。

同时,相关消息还指出,目前的三款车漆只是前期宣传中展示的个性配色,最终上市时将推出诸如纯黑和纯白等在中国市场常见的颜色,以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。在车尾方面,星环式的尾灯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征,也将成为未来小米汽车家族设计的标志。当灯光亮起时,尾灯展现出相当强的科技感和辨识度,尾箱线条尤其略显突出,上方嵌有小米字母车标尾灯,末端还设计有翘起的小鸭尾,搭配后保险杠部分夸张的进气道装饰和扩散器等细节,使整车风格呈现出一致性。

在内饰方面,新车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配色,但坦率地说,红色有些过于醒目,而黑色则显得相对素雅。目前来看,黑白配色似乎是备受好评的款式,因为该车的内饰设计本身并不复杂,依然保持简洁风格,没有外观那么引人注目。这种相对保守的设计更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,不会像一些竞争对手那样引起争议,产生反效果。在细节方面,16英寸3K分辨率的中控屏幕成为最核心的元素,具有窄边框和出色的视觉效果,展现出卓越的科技感。而7.1英寸液晶仪表盘具备翻转功能,进一步增添了仪式感,不过Hud抬头显示只在高配车型才配置,这或许有些吝啬。

方向盘展现出极佳的运动感,终于采用了相对标准的三幅结构,不像一些最近部分竞争对手车型那样奇异形状,满足了普通消费者的需求。其他方面,例如随处可见的皮革缝线工艺覆盖,多彩气氛灯带,扶手箱前端区域的特殊质感面板覆盖,双杯架,手机无线充电面板以及依旧保留的实体按键,甚至可后期追加的磁吸式多功能按键等元素应有尽有,兼顾了各方面消费者的口味。前后排座椅也采用了独特的造型,提供了相当舒适的乘坐体验。

在动力方面,根据此前官方发布的信息,新车目前提供高低两档配置。高配型号采用400伏后置单电机,最大功率299马力,最大扭矩400牛米,并且配备了前后双电机组成的电控四驱系统,最大功率达到673马力,最大扭矩838牛米,800伏构架。百公里加速分别为5.28秒和2.78秒。与之匹配的电池组为73.6和101千瓦时的锂电池,纯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800公里。不过,距离最终上市还有几个月的时间,配置方面可能还会发生较大的变化,也不排除推出介于中间的单电机长循环版本等款式。在小米市场调研后的决定和更多信息的公开,都还有待官方的进一步公开,非常值得期待。

SU7在驾驶辅助系统方面配备了一套采用雷达、光达和摄影镜头作为感应器的系统,具有高速道路自动驾驶支援和自动停车等功能。随着系统测试的进一步完善,未来有望将辅助范围扩展至城市环境。 SU7的驾驶辅助系统采用了雷达、光达和摄影镜头作为感应器,支持高速道路自动驾驶辅助和自动停车等功能。在系统测试进一步完善后,预计未来将扩展辅助功能至城市驾驶场景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